新店耕莘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培濤 |
鵝口瘡為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,好發於六個月內嬰兒;鵝口瘡治癒率高,且大多自行痊癒,若寶寶有伴隨著食慾下降或哭鬧時,採用抗黴菌藥物為首選治療方法。除治療外,日常生活注意清潔衛生,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。
鵝口瘡好發於嬰幼兒以及免疫力不好的病人身上,另外當長期使用如抗生素、類固醇類製劑,以及抑制免疫力等等的藥物時亦會引起它。鵝口瘡在健康的個體大都能自行痊癒,可是如果發生在免疫力不全的病人,而且不加以治療時,可能會擴散到腸胃道、呼吸道,而引起腸炎、肺炎等併發症,嚴重者甚至會蔓延全身,不得不慎。 常出現在舌頭及兩頰內側 鵝口瘡最常出現在舌頭上及兩頰內側的位置,它的外觀呈現出如白色凝乳斑,非常容易與奶垢混淆,奶垢可以使用沾過水的紗布,或棉花棒輕輕的擦拭就很容易被清潔乾淨,但鵝口瘡卻很難擦掉,且用力擦時還可能會出現流血的情況。 若是感染程度較輕微,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發生,除非仔細檢查口腔,否則不容易發現,臨床上由於病症處常會伴隨疼痛,所以嬰幼兒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、胃口不佳,甚至拒絕進食的情況。絕大部分鵝口瘡的症狀為突發性的,但也會因照顧者的疏忽(會以為是殘留的奶塊,並不以為意)而持續很久的時間,結果愈來愈嚴重才被發現。由於部份的黴菌會由腸道排出,而感染到肛門口附近的皮膚,所以患有鵝口瘡的病童,必須注意屁股周圍的皮膚,因為併發念珠菌性尿布疹的機會非常高。 另外,寶寶的鵝口瘡亦有可能在吸母乳時,傳到母親的乳頭上,所以當媽媽的乳頭有異常的疼痛感,或餵哺當中乳房有痛的情形時,必須注意乳頭是否有被黴菌感染的可能性,以避免相互傳染的機會。 患鵝口瘡的可能原因 新生兒的鵝口瘡絕大部份是因為寶寶出生時,接觸到媽媽陰道附近的念珠菌,以及新生兒口腔粘膜細嫩乾燥、唾液少、身體抵抗力弱而產生,通常在出生後七天到十天內出現。極少部份是因免疫防禦系統有問題(如愛滋寶寶)或是存在著其他誘發因素而造成,如處理不當的餵食設備與毛巾、長期使用抗生素、類固醇等等藥物。 鵝口瘡並不常見於幼兒,所以如果發生在較大的嬰幼兒,或一直復發時,必須要謹慎評估兒童的營養、免疫系統,或藥物使用的狀況等等(如氣喘兒長期使用吸入性的類固醇噴劑)。 藥物治療時間至少要持續一週以上,或當白色斑塊消失後,至少再服用三天才算徹底的治療。如果同時發現到某些誘發因素時,必須將它去除後才更容易治癒。另外當新生兒的鵝口瘡非常嚴重時,也要考慮到媽媽的產道,是否有過量的白色念珠菌存在,此時媽媽也要同時接受婦產科醫師的評估與治療。 六個月以上反覆發生應小心 鵝口瘡如果發生在大於六到九個月大的嬰兒、寶寶有反覆性的鵝口瘡、服用抗黴菌藥物後,症狀仍持續兩個禮拜以上或同時有發燒的症狀時,就應該要請小兒科醫師幫寶寶們做詳細的評估,因為我們必須要確認患孩本身,是否隱藏著一些其它的問題,如免疫功能不全、長不大或長期服用一些藥物等,而不是單單治療鵝口瘡就好了。 預防勝於治療,我想鵝口瘡也不例外。養成良好的口腔與餵奶時的衛生習慣是最實際的。畢竟寶寶的健康,就是家長的快樂,相信每位父母都會很樂意來協助自己的寶貝遠離鵝口瘡,並且快快樂樂的成長。 |
- Jul 14 Tue 2009 18:09
轉載文章~~寶寶嘴裡原來是鵝口瘡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