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兒泌尿道感染 衛教

一、前言

泌尿道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之一,僅次於呼吸道與腸胃道的感染,也是引起嬰幼兒發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由於此種病症感染的範圍很廣,加上症狀不明顯,以致常常忽略而延誤就醫,如果腎臟一旦因而萎縮,即會造成永久的損傷,影響深遠,故應加以小心。

二、什麼是泌尿道感染

泌尿道感染是指自尿道口、輸尿管、腎盂到腎臟之間,任何一部份的細菌感染,在臨床上很難區分泌尿道感染的範圍,因此統稱為泌尿道感染。

ap_20070605093327809.jpg 

(一)發生原因

  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大多為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,而大腸桿菌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。在單純性泌尿道感染中,大多經由會陰部上行感染泌尿道而造成,新生兒還有可能經由以血液循環方式感染。

  在新生兒時期,男孩的患病率比女孩高,多半是與先天性泌尿道結構異常有關。自新生兒時期後至青春期,則女孩的患病率明顯的高於男孩,這是因為女孩的尿道較短,腸內細菌容易經過陰部侵入而導致發炎的緣故。另外,內褲穿著不當、憋尿、便秘、局部衛生習慣不良或盆浴等都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。

(二)症狀

  因年齡的不同,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:

1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新生兒期:新生兒期,新生兒尿路感染大部份無特異性症狀,嚴重時會出現像敗血症的症狀,如:體溫不穩(發燒或體溫過低)、休克、躁動不安、昏睡、抽筋,亦可能有輕微腹脹、食慾變差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體重不增或黃疸等現象。

2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個月至兩歲此期間以「不明熱」為多,有些則貧血、生長遲滯或延遲性黃疸、發紺或痙攣等方式表現。

3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較大兒童:常出現典型的尿道發炎症狀,如頻尿、解尿困難、下腹部疼痛、腰部酸痛、夜尿、血尿等。

(三)診斷

    最常見的方法是採集尿液檢查,在高倍顯微鏡下能找到五個以上的白血球時,即為有意義的膿尿。但是需要同時作尿液細菌培養才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(取中段尿或以無菌尿袋收集尿液,單一菌種大於每西西100000個,即為有意義的菌尿。)

(四)常見的檢查

1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腎臟超音波:以了解腎臟大小、外形、是否有水腎、巨大近端輸尿管等先天構造異常及評估遠端輸尿管、膀胱是否有異常,如慢性膀胱炎及尿道膨出等。

2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核醫腎臟皮質攝影:以了解兩側的腎臟功能及腎臟是否結疤及可能腎臟異位或馬蹄腎。

3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逆行性膀胱尿道攝影:以了解是否有尿液自膀胱逆流到輸尿管或腎臟的情形,一般膀胱輸尿管逆流分五個等級:

(1)        第一級:逆流只在尿道下端。

(2)        第二級:逆流至腎盂但腎盞無擴張現象。

(3)        第三級:逆流至腎盂但腎盞有輕微擴張現象。

(4)        第四級:腎盂、腎盞及輸尿管明顯的擴張。

(5)第五級:大量逆流並有嚴重的水腎,且輸尿管呈扭曲狀。

ap_20070605093328375.jpg 

三、治療方式

一般需要住院,由靜脈注射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或使用口服抗生素,完整的治療至少需要7-10天左右,若有腎臟化膿現象,則治療時間需時更久,抗生素治療開始後須繼續追蹤尿液檢查。若經檢查後確定有膀胱輸尿管逆流的病童,其逆流程度屬第三級以下時,於出院後應繼續使用低劑量抗生素治療,預防復發,並應定期回門診追蹤檢查,建議每個月做一次尿液培養,共計三次,然後改每三個月一次,共計三次,持續一年,若臨床上懷疑有症狀時,則需要隨時回診,作尿液培養,直到逆流情況消失。逆流程度屬第四及第五級時,除了吃藥控制外,尚可考慮,接受輸尿管再植入手術治療。另外,在藥物和手術治療選擇之外,亦提供另一種以內視鏡玻尿酸注射手術矯治,以阻止腎臟受到進一步的損害。

四、居家照護

(一)定期返院複診,檢查尿液。

(二)鼓勵病童攝取充足的水份,每2-3小時排尿一次,且要排空勿憋尿。

(三)尿布或內褲不要穿得太緊。

(四)保持會陰部清潔及乾爽,勤換尿布,女童會陰部清潔的方向應由尿道往肛門口方向輕拭,以免腸內細菌直接感染會陰部,進而造成泌尿道感染。

(五)少以泡沫洗澡,以避免不必要的肥皂刺激尿道膀胱。

(六)多攝取果汁以酸化尿液,如維生素C、蕃茄汁、蔓越莓汁,減少感染機會。

(七)需依醫師指示按時服用抗生素,勿隨意自行停藥。

 

 

轉載自:

 

 

 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8Cx.7XKeGRaRS9ZO3KuS6A--/article?mid=45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renehs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